IMAG0703_1  
一、內容摘要
讀者可以利用本書的方法試著解決人生大小難題。作者研究若干關鍵的心理治療方法,並羅列相關重點與個人觀點,再與其他專家交換心得後,傳授給讀者運用。
(一)情緒並不神祕,辨識它、瞭解它,是心靈健康的第一步
情緒是奴隸,而我們是情緒的主人。問題人們的經驗往往相反,事實上我們的確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只要先瞭解以下情緒的五個基本特性:
1.一切情緒都與我們自身背景有關。
2.情緒多半是自身思想、心態及信念的產物。
3.我們對於投資大量心力的事物,會產生最大的情緒反應。
4.情緒反應讓我們瞭解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5.所有的情緒都是以三種直截反應流露出來。
(1)主觀經驗(即感受)。
(2)生理反應。
(3)行為表達方式(指我們的言語行為)。
如果我們能體會內心的感覺,認識感受所造成的生理反應,然後透過行為把情感表達出來,我們的社會互動就會更好,自我觀感也會好多了。
(二)改變想法並瞭解自身感受,就能擺脫強迫行為
打破一再出現強迫行為的循環模式是可行的,耽溺和焦慮並不是不可挽回的狀況。一旦瞭解究竟是甚麼情緒引發這種行為,以及潛藏的情緒能量究竟如何造成這種特殊反應,就可以學著去控制這種強迫行為了。
當強迫行為出現時,代表你正在努力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這做法看起來不錯,但長期下來,這種強迫行為卻可能妨礙你為自己找出焦慮的真正根源,最後導致負面結果。
強迫行為具有以下特徵:
1.強迫行為能轉化我們的感受。
2.強迫行為是暫時的情緒緩解劑。
3.即使知道強迫行為會導致負面結果,也很難戒斷。
4.強迫行為會逐漸自行其是。
5.強迫行為是一種可預測的行為模式。
強迫行為的循環模式:
1.壓力感受。
2.強迫意念。
3.強迫行為。
4.暫時紓解。
走出強迫行為的三種方法:
1.生化療法。
2.感覺運動療法。
3.認知歷程療法。
雖然強迫行為能提供短暫的撫慰,但長期而言,潛伏的強烈情緒仍會不斷浮現,成癮者也只好持續增強強迫行為的強度及頻率,以化解情緒。
(三)每種行為背後都有某種目的,只是我們意想不到
不少隱藏行為目的都是為了逃避。
之所以會有某些怪異做法,有時是因為自己捨不得放掉某些情緒,不願放下常是因為這些情緒在身心各方面都有其回報。
其實我們大可控制自己的憂慮情緒,但愛煩惱有個非常明顯的目的,就是能利用憂慮來與一些事情產生聯結,否則那些事情就會超越自己的掌控之外。
如果能透過本書提供的這些偏重實務的小步驟,試圖瞭解自己的憤怒、焦慮、悲傷等情緒背後下所隱藏的目的時,就有更大的機會活出天命。
藉由瞭解自己的恐懼,才得以克服這種恐懼,進而擺脫種種自毀性的行為模式。瞭解恐懼底層的非理性反應,我們才能明白隱藏在舊習之下的真正心理因素。
(四)除非能破除心理障礙,否則只會傷害自己
心理障礙是一種潛意識活動,大多數人沒能察覺這種障礙和它所造成的傷害。為了運用本章所提出的觀念,必須讓這種障礙從暗湧的潛意識中浮出水面,以深入瞭解這種負面力量。
為了掌握事實真相,必須先弄清楚自己的心理矛盾,雖然口頭上說想要某種東西,但行為卻顯示你想要的是別的東西。
人們經常會抓住可能造成心理障礙的各種恐懼感,利用這些心態來逃避自己認為最恐懼的某些情況。每當我們欠缺處理人生重大事件或人際關係的自信時,各種障礙就會襲上心頭。
心理障礙以人們早年的創傷為養分,並擅長利用最深處的恐懼感,促使大家以各種途徑逃避。
心理障礙總是披著憤怒、叛逆、恐懼的外衣,我們最好的做法就是去瞭解並處理心結,而不是去抵制它。下面的做法可以幫助你用智慧戰勝心理障礙,而不必詆毀這種心結。
1.擁抱負面情緒。
2.解決內心問題。
3.調適並做改變。
4.擬定行動計畫。
5.實際採取行動。
6.奮發改變自己。
(五)行為需要認可,所以我們的行為是經過自己認可的
每個人的行為都是經過自己同意的,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可能以為自己是別人棋局中的一顆旗子而已,或認為自己的反應只是未經思考的反射動作。然無論如何,仍然是自己在掌握大局。
你並不會在任何情況下都嚴守自己的行為標準,也許在某種情況下會很誠實,下次又偏離了原則,可以說妳的做法經常是視情況而定。如果我們竟允許自己做出之前認為不可接受的行為,我們就開始有了行為問題。
就像我們允許自己做出一切作為,從某方面來說,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也等於經過我們的認可。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反對、不禁止別人的態度,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反應顯示我們容許他們這麼做。
不僅我們的行為需要先得到自己的許可,想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也必須先得到自己同意。只有下定決心不再重蹈覆轍,同時擬定復原計畫並貫徹執行,才能順利達成目標。
六個改變行為的步驟:
1.認清自己某種行為的確有問題。
2.決心要改變。
3.建立目標。
4.擬定明確計畫以達成目標。
5.徹底執行計劃。
6.從舊習慣中跳脫。
(六)用心經營有限的情緒能量,不浪費在期望、憂慮和抱怨上
很多人一旦發現事情不如預期,就把人生虛擲在懊悔與憤恨中無法自拔,而不知憤恨只會消耗自己寶貴的活力而已。這些活力很需要好好保留,並投資在更重要的事物或目標上。
如果我們能把精力視為一種可量化的有限物質,就會知道善用精力非常重要。揮霍經歷的壞處不僅因為這是一種浪費,也因為這樣你就沒有時間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了。
為了提高警覺,不妨從以下三方面來檢查自己是否有浪費情緒能量之嫌:
1.總是在懊惱過去。
2.經常擔憂未來。
3.不斷抱怨人生中人力難以掌控的事物。
以下是善用精力的三個重點:
1.要能接受自己無力掌控的事情。
2.花力氣讓事情有正面結果,不要耽溺於負面心態。
3.隨時注意自己的精力用在何處。
(七)想維持人際關係,端賴增進自我力量而非強化他人惡行
利用責罵、哄騙或大吼或大叫的方式要求別人不要再做某事,或許能暫時改變別人的行為。然而操縱別人行為的做法就像酗酒或吸毒一樣,也許可以暫時紓解自己的精神壓力,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別人或解決核心問題。
承認自己已失去掌控力,卻並不表示就無法改變自己、或改變自己對別人的反應模式。重要的是要充實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造成對方的惡習更嚴重,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只要能把重心拉回自己身上,只做幫得上忙的事情,那麼我們對所愛的人就能產生間接卻有力的影響力。
以下提出可增進自我力量的四個步驟:
1.用適當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感受。
2.明確表達自己的要求。
3.劃出自我界線。
4.妥善照顧自己。
親密關係也需要平等對待才行,但若你強化對方的不當行為,就等於授予他全部的權利,卻喪失了自己的力量。想區分自己是在真正幫助對方還是強化對方的惡行,有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如果你為某人做的,是對方有能力做到、或應該由他自己去完成的本分,那麼你的幫助多半是在強化他的某種不良習慣。
另有一個方法可以助你評估:如果對方已經極盡全力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卻仍需要協助,那麼幫他一點忙應該沒有問題。真正的幫忙通常讓人感到很愉快,愛之適足以害之卻依定會令人氣惱。
唯有我們本身能朝正向進步,才能影響他人也往正面改進。
人們在自我改變過程中,通常會歷經以下五個階段:
1.無意圖期。
2.意圖期。
3.準備期。
4.行動期。
5.維持期。
(八)設下自我界線,就能防禦他人的排斥、侮辱與恐嚇
該如何保護自己不受伴侶的粗鄙言語及暴力舉動的傷害呢?答案就是要設下自我界線。界線是指區分人我的那道線,自我界線亦即要瞭解人我份際。
人們看待彼此的方式如同羅夏墨漬測驗,其實只是把自我主觀的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如有有一千個人認識你,你就有一千個不同的風貌。因此,我們必須設定明確的自我界線,否則很可能受到負面(或過分正面)言行的傷害。
心理學家發現,大多數的外在刺激都不會在人們身上引起固定的感受,除非之前經歷過某種創傷,或學到某種教訓。
所以究竟哪些問題才應歸咎自己?答案是,你顯現出來的毛病才應歸咎你自己,包括你的想法、態度、感受、行為,以及你對別人行為的反應方式,都該由自己負責。別人的行為反映他自己,你的反應則表現出你自己。因此,與不該由自己負責的行為劃清界線,才能維護自己的心靈健康。
雖然人我界線很重要,但也不宜成為和睦相處的障礙。如果有不少人對你的行為或意見都投以相同的反應,就表示某些方面你可能需要調整了。瞭解事情原委,就不會過度難過氣餒,也不會認為對方的行為是衝著自己而來。
與人保持適當的自我界線──也就是懂得拿捏人我份際──能幫助你成為社交高手。由於社交是一種心態,持有這種心態就能做到以下諸事:「我是個有價值的人;我和大家一樣,都屬於這裡;我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不能掌控別人對待我的方式。我願意打開心胸,試著多瞭解自己和他人,並在必要時勇敢改變自己的行事方式。除非我同意,否則別人說的話無法傷害我。我不會在害怕他人言語傷害的壓力下生活,然而會謹慎衡量別人對我的反應,並謹記自己只是引發別人行為反應的某種刺激因素而已。」
(九)放手讓別人做他自己,而不必成為你所期望的模樣
我們不能期望別人成為我們心目中的模樣。因為人會照自己認為合理的方式去做,而不會照別人認為合理的方式去做,也不會事事只為討他人歡心,或一定遵照他們承諾的方式做人做事。
我們可以信任別人做符合他們個性的事,包括相信他們會把一向擅長的事做好,但一向不擅長的事還是沒法做得很好。
別管自己是否真的信任某人,也不別管對方是否應該負責贏得你的信任。你可以視實際情況選擇是否要心信對方,人們其實有可能不準自己在重蹈覆轍,也許你也有充分證據顯示對方已改變了長久以來的做法。你無法掌控別人,不過可以確信一點,如果對方沒有發展出新見解或新的成長,那麼他們多半會依循自己過去的想法和習性行事。
只要你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別人帶來的傷害,或對方的行為觸及你的底線時能採取行動,那麼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都等於做好了心理準備。與其盲目地以為別人會照你的想法去做,還不如學會如何做出有效的因應。
避免傷害的幾種做法:
1.你可以不去理會對方的行為。
2.你可以再給對方一次改過的機會。
3.你可以表示難以接受對方的行為。
4.你可以選擇原諒對方的做法。
(十)時間不能治癒所有創傷,必須自己學會放下
許多人相信時間有治療的力量,然而事實是,時間只不過讓我們有機會放下自己的情感傷痛而已。因為這段時間有很多機會把注意力轉移到人生其他方面,雖然隔一陣子感覺好多了,但把治療效果歸因於幾週、幾個月、幾年的光陰慢慢過去,仍是一種錯誤的推斷。這種想法會讓人們誤以為療癒的力量是被動的,以為什麼都不用做,時間就能發揮治療魔力,可惜事實不是這樣。
療癒傷痛的5個步驟:
1.回顧過去的創傷經驗。
2.重新感受當時的痛苦。
3.把痛苦抒發出來。
4.徹底放下創痛。
徹底放下情感傷痛有效的方法:
(1)藝術創作。
(2)祈禱。
(3)情感昇華。
(4)引導想像。
5.改變思考模式。
人生在世,一定會經歷情感上的種種傷痛,也許是痛失親人、遭受背叛、被遺棄、受排斥、被虐待,通常每一樣都免不了會經歷一些。為了不至於因此而活得淡漠、憤恨、染上癮頭或有強迫行為、感情麻木,或心腸變硬,就必須學會放下。
一個健康的人必須有抒解情緒、徹底放下傷痛的能力。人生就是不斷去愛、失去所愛、受傷害、放下傷痛、治癒自己,如此反覆上演,無論對人對事,甚至在追求夢想時,這些經歷都會反反覆覆,周而復始。
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讀者善用心靈。作者身為心理學家,很清楚患者通常並不瞭解自己的心理問題或潛能,所以才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也不知道該如何運用心靈力量來避開麻煩或掌握機會。不過經過長期的心理治療之後,通常大家就能更瞭解自己,也能擁有更豐富而有意義的人生。
二、讀後心得
讀完本書之後,覺得這真是一本家庭必備藏書。作者在書中釐清很多原本無法解釋的行為背後真正原因,我們如能真正理解並去面對,便能使我們的心靈健康,唯有保持健康的心靈,才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本書各章節後面都附有練習題目,讓讀者在練習過程中學會運用本書所提觀念和做法,最後一個章節並整合10個觀念一起運用,讓讀者真正瞭解自己。

teac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0697_1  

書名:麥肯錫新人培訓7堂課
一、內容摘要
世界最強的顧問公司(麥肯錫)的員工平均在職年數約為3到5年,離開後不是自行創業就是在各行業擔任經營或管理職務。麥肯錫的畢業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於各領域中大鳴大放的原因,就是曾在新人培訓課程中學到獨特的工作術。
(一)麥肯錫的專業風範
以客為尊,並親臨現場感受實際狀況,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感受與挖掘問題。提供給客戶的,不只是紙上談兵的分析,而是能夠實際用於現場,並且淨收益上也能有卓越成效。
主動積極,品質做到完美無瑕,身上的行頭也能體現品牌價值。除了邏輯思考能力,更具備藝術家的敏感度。
不管別人的評價,活用自己的特色,創造出獨特的價值,成為獨一無二的職人。
別只注意眼前的問題,當試著從現象的框架抽離,用更宏觀的角度面對,往往能看見當場看不見的真正問題。人們對於自己正在關注的事情,特別容易產生反應。因此,當我們聽到對方說這個部分有問題請幫我解決的同時,別忘了在腦中保留一塊空間,發揮批判性思考,想想真正的問題有沒有可能在別的地方。
(二)解決問題的基本流程
解決問題的真正意思不是處理已經發生的問題,而是先問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怎樣才能不讓這個問題發生?追根究柢挖掘出問題本質後,再進一步處理。先搞清楚真正的問題,再思考解決方法,最後付諸實行。真正通往解決問題的途徑並非處理眼前的問題,而是先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問題和重要的議題。
先設定問題與答案所在的領域→整理議題並將它結構化→收集情報→提出假設→驗證假設→思考解決策略→執行策略
掌握問題的結構:正確的步驟應該是先定義(確認問題所設定的範圍),再將結構外顯化。就是先從眼前發生的現象推想問題出在哪裡,接著思考他和哪些因素有關,也就是分離現象與原因。
分解問題的方法:邏輯樹
1.把握「彼此獨立(不重複)、互不遺漏(無遺漏)」原則。
2.根據事實,避免放入感情或受態度強硬的人影響。
3.不要投入太多心力在不重要的項目。
檢驗假設的方法:議題樹(先以最重要的議題為出發點,接著列出相關要素,最後再以是/否方式檢驗假設是否正確)
思考解決策略時,必須以現況、意義、手段三個部分為基礎。
解決問題時必須注意的重點:
1.不要受到眼前的狀況和條件所限制
2.經常意識到邏輯思考
3.不斷問自己為什麼?
4.為了誰?做什麼?怎麼做?
(三)處理情報的技巧
書籍、報紙、雜誌、網路媒體都是經過他人之手的二手情報,免不了會有缺漏或是刻意編輯的部分,只能當成參考。研究和調查一定要掌握第一手資料,並且強調親臨現場、實地走訪。如果要引用智庫資訊,應先釐清資料定義、形成的過程以及評斷標準等。另外,只是單純地分析眼前的情報或數據,那不夠漂亮,因為重點不在分析,而是創造。一個顧問能不能提出好的提案,關鍵在於發想。發想最重要的,就是從哪個角度切入。必須問自己怎樣才能發現新的切入點?怎樣才能讓客戶驚嘆、為客戶帶來效益?枯燥的數據無法打動人心,也無法產生價值。必須從單純的數據中,分析漂亮的情報,讓人覺得很有意思。
影響分析結果的好壞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是歸零發想和思考意義。歸零發想如同字面意思,是捨棄舊有觀念,嘗試全新的想法。真正情報處理專家從歸零發想的觀點提出新想法,再從新想法提出適當的提案。不管看到任何資訊,一定要先思考能不能從歸零發想的觀點重新整理?這個情報對誰來說有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如此一來,客戶就會信任你,也信任你提供的資料。這種思考方式也可以稱為蝴蝶效應思考法,意思是根據現有資料,判斷他如何影響未來。重點不在於會變成怎麼樣,而是想變成怎麼樣。
(四)如何提高問題解決力
先設定一個議題,開始歸零發想,找出表面上看似無關,實際上能連結各項訊息的主要驅動力,並推論出令人拍案叫絕的答案。要做到這點,依靠的是貫徹始終,永不放棄的思考態度。
休息很重要,身心若沒有獲得足夠的休息,疲累會讓感官變得遲鈍,即使吸收再多新知,也不會產生共鳴。越忙,越要空出時間,讓思考恢復敏銳。
不要做無用的思考也是提升工作價值的訣竅之一。渾然忘我地做某件事情,和一邊放鬆、一邊集中精神的狀態非常相近。將自己設定在這種狀態,就能恢復清晰的思考。
只要讓思考範圍變寬,就能發現更多更好的可能性。即使當事人一心想成功、想變得更好,但只要他潛意識認為自己沒有那種價值,並逐漸變成心理障礙後,就無法改變現況。心理障礙一旦形成框架,就會迫使放棄對成功與蛻變的期待。每個人都有自己難以察覺的框架,因此我們應該時時保持警戒。
和別人對話時,要注意自己的思考狀態,避免跟著對方的邏輯走。利用分解思考一邊同意對方的話,一邊分解那些話的內容,在歸類成意見和事實就可以了。
客戶該怎麼做才能成功?成功的關鍵是什麼?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應該做些什麼?看事情、想事情的時候一定要不斷問自己這些問題。當你對某件事情非常在意,或是充滿疑問的時候,資訊吸收力和思考能力都會大幅增強。平常就要養成由發問開始的習慣,這樣一來便能從客觀的角度進行判斷。
發問的時候要注意兩個重點,第一是一句話就要把問題問完,無法一言以蔽之的問題,會因為焦點不集中而分散思考的力量。第二是怎樣才能掌握問題的核心。
若一開始就抱著先入為主的觀念,朝著自己設想的答案發問,根本無法找出問題核心。放棄自己主觀的想法,抱著學習態度請教對方,相信對方擁有自己不知道的資訊,彼此對話或許會因此浮現出一些關鍵字,幫助重拾雙方都不小心遺漏的重點,或是產生新的可能性。另外,一旦被問到某個問題,不要馬上開始思考,要先養成判斷問題真假的習慣,找出真正問題。
電梯演說:簡潔有力的發問就是一口氣包含「問題+解決策略+實施方法」,讓對方可以當場判斷是/否。
(五)提高自我能力
從平時生活習慣做起,補充身體能量,留意生活細節,淨化內在,思考也會變得更加清晰。
工作上使用的文具和資料都以簡單為上,避免受到無用的事物拖累,負擔沉重。
找一位值得學習的榜樣,觀察他的工作方式、了解他的工作內容,然後挑出適合自己的地方,運用在自己身上。
身邊的人、事、物都充滿可能性,應該以超然中立的觀點看待它,也就是所謂的歸零發想。
(六)展現成果的能力
即使在過程中遭遇到各種難題,也要靠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設定問題解決的議題,再加以檢驗,並推論出正確答案。
即使不喜歡那個人,也能和他分享。也就是強迫自己至少找出對方的十個優點,敞開心胸,找出對方值得尊敬的地方。只要找到一些共鳴,就已經足夠願意與他共同解決問題。
主管還沒問,就要先報告。報告、聯絡、商量的步驟可以事先讓主管確認目前的工作進展有沒有偏離預定的主軸,或是有沒有讓客戶擔心的地方。
與其埋頭苦幹一一指示所有細節、獨撐大局,不如以開放的心胸聽取其他人的意見,獲得大家的信賴,讓別人產生好想和這個人一起工作的想法,並激發大家最佳潛力與表現。經營事業需要的是判斷未來發展的判斷力、將有關的人全部聚在一塊的號召力,以及讓計畫付諸實行的實踐力。
會議是一項非常耗費成本的活動,只有掌握每次會議的成果與成效,最後才能達成專案目標,得到高價值的成果。會議中如果只是滔滔不絕地陳述事實,而未說明意義,將會被質疑或沒人會有反應。
在會議中發表意見或提問時,最重要的不是為了貫徹自己的主張,而是把自己的意見或發問當成開端,拋磚引玉,引導其他人提出更有價值的想法或觀點。另外,說話的時候,也可以多多留意,把「我」改成「我們」。雖然這只是個小技巧,但無論是國家或工作,都一樣需要利用它把更多人拉進來一起參與,增進大家的共鳴與共識。
(七)簡報的技巧
最好的簡報就是能與聽者產生共鳴與共感的簡報,簡報有三項不可或缺的要素:
1.製作簡報
2.編輯成給大家看的資料
3.上臺報告
不建議一開始就使用powerpoint等軟體工具,必須先創造一個故事,把事實、理由以及最後的提案串聯起來,絕對可以更精準地將訊息傳達給對方。
同時整合故事和簡報資料的方式,可以使用金字塔結構的分析架構。最底部的事實就像粗壯的柱子一般直立並排,上一層是理由,頂點的部分則是由事實和理由推論出來的提案。金字塔結構的厲害之處,就是結構不佳的時候,從視覺就可以感受得到。另外,不管是簡報的說明文字或故事,建議試著用一句話總結你想說的事,字數最多不要超過一百字,人一口氣能快速瀏覽的文字數量是有限的,不要在想傳達的訊息中放入多餘的說明和解釋。
簡報內容基本上就是「一張圖表,一個訊息」──一個經過徹底調查,將所有資料結晶化後的訊息,以及一張簡單表示相關情報的圖表。只有如此簡潔有力的訊息,才能擁有打動客戶的力量。
二、讀後心得
本書內容淺顯易懂,內文所提方式非常實用,實際用於生活中應可獲得不錯效益。保持積極態度、強調品質、不斷提問、發現真正問題、做好向上管理、向客戶呈現可以接受及理解的簡報,將有效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及管理能力。

teac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0692-1  

書名:弱點當然可以克服 驚人的NLP

壹、內容摘要

NLP(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中譯為神經語言程式學,在1970年代,由美國加州大學主修數學與電腦科學的學生,以及該大學教授語言學的語言學家共同開發而成。研究的基礎是稱為模仿的方法,一開始先鎖定一位模範人物,並仔細觀察這個人物的行為。徹底模仿可能想到的各種面向,最後只抽取出必要的程式實踐之。後來大家逐漸瞭解NLP也可以有效運用在各種領域後,在商業、教育、醫療、運動與藝術等領域便逐漸引進NLP並加以應用。

人類的大腦裡存在對於特定的輸入訊息,做出正確啟動的程式。而人類是在沒有程式的全新狀態下出生,後來透過體驗與語言而學會各式各樣的程式。

程式是被無意識(潛意識)設定的,無意識設定程式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安全‧安心」而設定的。人類直到現在還是依賴著生存本能所產生的需求而生存,無意識根據這項前提,而設定出尋求安全環境,迴避危險環境的程式。

語言在腦中活耀地運作,確實掌握外界與自己本身時,表示意識正活潑地運作,也就是「意識=思考=語言」的關係成立。相對於此,當腦海中沒有語言時,大部分都是處於發呆的狀態,感覺應該屬於無意識,因此「無意識=身體=感覺」可以說是無意識的特徵。學習NLP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有意識地控制那些被程式(無意識)掌控的行為,而程式通常透過衝擊(強度)與重複(次數)而設定。

決定是意識,行動是無意識。有一說認為無意識的力量是意識的兩萬倍,若想要改變不良習慣,就必須改變內在的某項程式。在學習上分為理解與體會兩種狀態,理解就是透過頭腦知道,體會就是透過身體學會。若想要有效率的執行某種行動,必須落實體驗程度的學習,指的就是已經進入無意識層面的學習。

想要有效使用大腦的話,先掌握三項原則:

一、「開心‧痛苦原則」,大腦的運作會追求開心的狀態並且迴避痛苦狀態。

二、「聚焦原則」,人的意識不擅長同時處理兩件以上的事物,一次只能將焦點投注在一件事情上。

三、「空白原則」,當大腦產生空白(未知的事物)時,大腦會設法填滿這空白,由於人類在無意識中追求安心‧安全,所以不喜歡無法控制的未知的事物。

價值觀訂出價值標準,價值標準成為衡量事物好壞的個人專用尺度,這些尺度是價值觀這種程式所制訂出來的。我們會對外界發生的各種事件產生反應,實際上是因為有價值觀這類程式,'所以才會產生相對應的反應。事物本身的真正價值是無色透明的,只不過我們透過程式(價值觀)的過濾器來看待事件,所以會對事件產生好或不好的印象。

對刺激產生的反應經常是以身體反應為基礎,無論是幸福感或痛苦狀態,都不是事件本身製造出來的,而是透過過濾器所產生的感受。價值觀(程式)多半是很久以前產生,並存在腦中的過去記憶。當我們腦中重現層體驗過的影像時,內心還是會感到歡喜或悲傷,這是身體感覺的反應。因為大腦無法區分現實與印象之故,我們會誤以為被印象覆蓋的世界就是現實世界的原因。

刺激的內容就是無色透明的事件+加諸於事件的印象,雖然真實事件無法改變,但可以改變印象。如果印象與意義改變,加諸於事件的印象的質也會改變。假如人類經常感到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或人類本身,而只不過是沒有實體的印象,這意味我們能夠讓各種痛苦的感覺產生改變。

重新建構=改變事務的架構,無論是什麼樣的事件,都可能隨著解釋的不同而改變感覺。善於重新建構的人的共同特徵是會無意識地將自己所處的狀態,轉變為容易重新建構的狀態,稱之為抽離。抽離簡單的說就是從外在客觀地觀察自己本身的狀態。抽離的相反是聯繫,指沉浸在狀況之中的狀態。處於非常痛苦的情況時,人都是非常情緒性,也就是處於聯繫狀態。變得情緒化表示會看不清自己,這就是沉浸在負面、視野極為狹隘的狀態,難以發現正面的觀點。抽離狀態就是離開狀況之外,並且客觀地觀察的狀態,能夠從容地控制自己不被情緒影響,所以可以看到狀況的全貌,比較容易發現正面的觀點。

溝通時,比起說話能力,其實建立關係的能力更加重要。而且與聽者或接收者之間建立親和感(信賴關係)之後,溝通才會成立。無意識為了追求安全‧安心,所以感到危險就會關閉心房,感到安全自然就會敞開心胸。彼此互相打開心房,處於真心接受對方的狀態之後,才能取得良好的溝通。無意識是以「是否非常瞭解」來決定安全與危險。我們都是透過自己本身的過去體驗,來理解發生的事件或他人。唯一且只有靠自己本身才能體驗的,我們對於自己腦中已有的東西會實際感覺非常瞭解,對於不曾體驗過、腦中沒有的東西則感到不瞭解。所以,當我們遇到與自己抱持相同價值觀等與自己類似的人時,在無意識中就會感覺非常瞭解,並且確實覺得安心。

若想要建立親和感的話,有效的方法是發現對方與自己的共同點,並且簡單明瞭地讓對方知道這點,稱之為同步。同步意味著配合對方的意思,如步調、價值觀、感興趣的事物等。其目的是為了讓溝通的對方實際感覺他非常瞭解我自己,也是為了讓對方進入敞開心胸的狀態。

透過與接觸最頻繁的人物之間的關係,我們自己設定了許多程式。這意味著學習某事時,因學習的對象不同,學習的效果也完全不同,而透過想像訓練則能夠建立新程式。例如,若想要精進打網球的技巧,應該看數百回專業網球運動員的錄影帶,而不是一昧地只做一般練習。若想要在商場上成功,就應該在經營天王身邊工作,不斷地觀察他的行為作風才對。另外,在想要成功的領域中,以充滿臨場感(衝擊)加上重複(次數)的方式想像自己成功的影像,這也是非常有效的做法。大腦無法區分現實與想像的差別,所以大腦對於實際看到的與腦中想像的會認定是相同的體驗。

在NLP裡針對安裝新程式有一個有效的想像訓練(重複觀察),分為兩種方法:

一、以觀看為主的想像訓練(抽離),是從外部重複觀察範本(模仿對象),視野比較寬廣,也能夠在寬闊的範圍中掌握對象人物與狀況。

二、以體驗為主的想像訓練(聯繫),就是全力運用五感來體驗的想像訓練,徹底把自己當成想像對象,以本身的觀點回想當時的行動,並且實際體會當時的身體感覺。

心錨能夠結合強烈的感情與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觸摸到的東西,設心錨最重要的重點就是建立強烈的感覺(感情),然後結合感覺(感情)與引發感覺的契機。設心錨也是在短時間之內產生程式的訓練,當身體感受到強烈的感覺時,也同時會連結五感資訊然後成為心錨。也就是說,心錨=強烈的感覺+五感資訊。

在日常生活中活用焦點原則與空白原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問,由於大腦討厭空白,所以答案遲早都會被找到。特意將焦點鎖定在正面事務的問題上,透過這樣的方式便能夠提高你的表現。

貳、讀後心得

本書所提到的觀念與做法,其實日常生活中就已經自然而然在應用,只是我們未曾特別拿出來探討。人類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應對外來的刺激,而應對的方式有可能是天生的或後天學習的,每個人各自發展一套模式。但本書所提供的觀念和方法可以提供大家瞭解並使用,使用正確有效的方式可以改變自身對外來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將所產生的反應導引至正面,將可為自己和周遭的人帶來幸福感。另外,本書以漫畫(故事)方式穿插各章節,讀起來不覺得無趣,可以推薦大家看看。

teac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